close

沉澱了一夜,總算可以整理些東西出來。

敝上對於『戒律』的開示說,
『戒』用白話來說明,是指『不能做』的事而言,而『律』則是指『怎麼做』的指導。

修習佛法,說穿了就是個『方法論』,或稱為『最佳實務(Best Practices)』,以這套方式來應對生命中諸多無常與喜怒哀樂。

既然是『方法論』,也就是說,應對生命中的一切並無絕對或唯一的方式,而統整出前人累積的經驗法則,依其各自印證並系統化、邏輯化後所闡述的『可供依循參照並逐步改善』的道路。

因此,佛法的精神其實是包容性很大的,也指出八萬四千法門,擇一持修皆可臻至解脫,而不受其困惑。

因為眾生的智識有別,修緣深淺不同,從『戒律』入門,先規範自我思想言行開始學習為人處事的『規矩』,並進而持修出精神意識上的昇華洗煉,這才是設立『戒律』的根本意義。
就好比教育孩子,孩子中也有天才,也有庸才,那教育這兩種孩子的方式也不可能完全使用相同方式照套死方法,而必須因材施教。

即便是庸才,同一件事學得慢,但多加練習學習,在那個領域中也可以成為達人。
在永世輪迴中,以佛家觀點看來,所謂的天才只是多學習了幾世,庸才是學習次數較沒那麼多次的差別而已。

當從陌生到熟悉,從生手到達人境地的轉移過程經歷,是一種『跨越執礙』的路。就好比乘舟渡彼岸,初時需乘舟以渡,既達彼岸後何需再執戀其舟?

放大生命的視野來看,往昔諸多曾經執戀之人事物,終有一日仍需放下。

只不過,若在當下所需之時,還是乖乖扛著握著吧!

故曰:『活在當下』。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法門精要
    全站熱搜

    光音天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